蚊子的傳染病

名稱 傳播方式 臨床症狀
登革熱 又稱典型登革熱(classic dengue)或原發性登革熱(primary dengue)
  • 由埃及斑蚊或白線斑蚊傳播
  • 病毒為黃病毒科(Flaviviridae)黃病毒屬(Flavivirus)中的登革病毒亞屬,在登革病毒亞屬裡共有四種登革病毒,依抗原性的不同分別稱為第一、二、三、四型。
  • 台灣目前每年仍頻繁發生
  • 主要症狀為頭部、肌肉、骨頭、關節的奇痛,後眼窩痛以及高熱發疹。
  • 1953年開始,有一種發生在菲律賓、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印度、斯里蘭卡、緬甸、越南等各地的奇異登革熱,主要侵襲3~10歲的兒童,嚴重時有致命性的出血徵候或休克,成為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因為其感染對象、症狀以及預後與原來的登革熱顯然不同,所以另稱登革出血熱(dengue hemorrhagic fever, DHF)或登革休克症候群(dengue shock syndrome, DSS),也有續發性登革熱(secondary dengue)之稱。
瘧疾
  • 臺灣地區的主要病媒蚊是矮小瘧蚊(Anopheles minimus)。
  • 感染且具傳染能力的瘧蚊叮咬人時,會將唾液中之瘧原蟲芽孢子*送入人體之血液內而造成感染,混合感染亦常見。
  • 臺灣在光復初期約有120萬瘧疾患者,撲瘧計畫實施後日漸減少,並於1965年獲得世界衛生組織頒發瘧疾根除證書。自撲瘧進入保全期以來,每年病例以境外移入為主,約30例,主要來源是東南亞地區、非洲及大洋洲。

*如間日瘧原蟲(Plasmodium vivax)、三日瘧原蟲(P. malariae)、熱帶瘧原蟲(P. falciparum)、卵形瘧原蟲(P. ovale

  • 主要症狀為發作時依序出現惡寒、高燒、出汗三個典型階段。
  • 前驅症狀包括倦怠、頭痛、畏寒、食慾不振及四肢酸痛等。早期診斷,徹底治療可治癒,若無適當治療則易發生脾腫、貧血、黃疸等全身症狀,甚至得併發症而死亡。
  • 瘧疾發作的間隔時間,以各種瘧原蟲在人體血液內進行的無性分裂生殖期而定,間日瘧及卵型瘧均為48小時,因此患者隔日發作一次;三日瘧的分裂生殖期為72小時,因而患者每隔兩天發作一次;熱帶瘧原蟲無性分裂生殖期不規則,病人約在24~36小時發作一次,也可能在48小時發作一次。例外的是倘若受到不同型瘧原蟲的混合感染,發作的時間就更為混淆了。
日本腦炎
  • 藉三斑家蚊傳播日本腦炎病毒 ( 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 JEV )引起的病毒性疾病
  • 1924年在日本爆發大流行,1938年日本學者得知其藉由蚊蟲為媒介而傳染,1956年發展出不活性的疫苗。日本腦炎在亞洲許多國家,仍然是很重要的流行病。由於預防注射施行,日本、南韓及臺灣的病例已減少很多,但鄰近的許多國家,包括中國大陸、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印度、尼泊爾等國都有許多日本腦炎患者,也時有流行的發生。
  • 感染日本腦炎病毒後,99%是沒有症狀或只是輕微不適。
  • 有些病患的血液病毒量很高,病毒侵犯腦部,造成腦膜炎、腦炎,經過四至十四日不等的潛伏期,病人有嗜睡、發燒、嘔心、頭痛、腹痛等症狀,經過二至三日,症狀加劇,嘔吐、意識模糊、抽搐、情緒激動、昏迷等,有部份病患會有顱神經麻痺、肌肉無力、震顫等癥候。
  • 5-25%的病患會死亡。絕大多數死亡患者發生於發病5日之內,存活的病患多於一星期後退燒,運動及智能的退化可能需要數月至數年才能恢復,約有20-30%的存活者留下永久後遺症。
屈公病
  • 經由受屈公病病毒感染的埃及斑蚊或白線斑蚊叮咬傳播的病毒性疾病。
  • 其他蚊種,也可能是傳播的媒介。
  • 屈公病病毒分類上是屬於Togaviridae科 Alphavirus屬,最早於1953年由坦尚尼亞(Tanzania)的病患血中分離出來,之後該病毒陸續在西非、中非、非洲南部及亞洲地區被發現。
  • 病毒存在非洲許多地區,並且可能在蚊子及猴子之間傳播。
  • 大部分會出現發燒、頭痛、疲勞、噁心、嘔吐、肌痛、出疹及關節痛,與登革熱症狀非常類似。
  • 和登革熱、西尼羅熱及其他的節肢動物傳染的疾病不同處是,部分感染屈公病的病人會持續數週的倦怠感。有些個案關節會痛到無法行動,並持續數週或數月,因此「Chikungunya」在非洲的土著語言中,原意指「痛的將身體彎起來」,而典型的登革熱並不會出現長期的關節痛。
西尼羅熱
  • 主要經由病媒蚊之叮咬傳染。目前已知的有近60種病媒蚊,如熱帶家蚊、單紋家蚊、凶小家蚊、尖音家蚊、地下家蚊、白線斑蚊以及白肋斑蚊等。
  • 台灣可能傳播西尼羅熱的蚊種以家蚊屬為主。其他文獻報告過可能的傳染途徑有:經由器官移植或是輸血而傳染;受感染婦女經由胎盤或哺乳傳給小孩;也曾經有發生過實驗室人員因操作不慎而被感染的例子。
  • 西尼羅病毒(West Nile virus)是一種單股RNA病毒,為黃病毒科(family Flaviviridae),黃病毒屬(genus Flavivirus)。鳥類是自然界主要宿主,蚊子則扮演傳播病毒(transmitter)的角色。人類及其他哺乳動物(主要是馬)則是因被帶有病毒的蚊子叮咬後成為意外宿主(incidental host)。
  • 病人通常會有持續一週的發熱症狀,典型的症狀類似登革熱。
  • 初始症狀包括:發熱、頭痛、疲倦、關節疼痛、肌肉酸痛,有時會有噁心、嘔吐,部分會出現結膜炎及畏光的現象。
  • 另外也可能會有淋巴結腫大或是軀幹部位出現皮疹,最嚴重併發症會有致命性的腦炎或腦膜炎。
黃熱病
  • 黃熱病病毒屬黃病毒科(Flaviviridae)黃病毒屬(genus Flavivirus)。
  • 分成都市型和叢林型二類。
  • 藉埃及斑蚊(Aedes aegypti)散播;美洲都市1942 年以來病例就非常少見,但埃及斑蚊在許多都市再度蔓延,使得該地區又再度面臨都市黃熱病捲土重來的危機。
  • 截至目前為止,從未有証據顯示黃熱病曾出現在亞洲,但埃及斑蚊的存在顯示仍有發生黃熱病的可能性。
  • 病期短且嚴重度變化大的急性病毒感染疾病
  • 典型症狀包括:猝然發作、冷顫、發燒、頭痛、背痛、全身肌肉痛、虛脫、噁心、嘔吐、脈搏慢而無力但體溫上升。初期黃疸輕微,但會隨病程而漸明顯。蛋白尿甚至無尿也可能發生。白血球減少在初期就出現,且在第5天左右時最明顯。大部分的感染者此階段之後便復原。
  • 部分患者在數小時至1天之後,就轉而進入危險期,會出現出血徵候,如流鼻血、牙齦出血、吐血及黑便,甚至出現肝臟及腎臟衰竭。地方性流行區內人口的致死率約為5%;但爆發流行時致死率可達20~40%。
已加入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